【 進補季節將至,該怎麼選擇才吃得健康 】 黃玉芬中醫師

入秋後迎來東北季風,逐漸轉涼,偶而的寒流來襲,更讓人想喝些熱湯🍲 暖暖身子。順應時令,「#冬令進補」是華人特有的文化,羊肉爐、薑母鴨以及榮登台灣進補首位的麻油雞店便會在入冬後絡繹不絕,光是用想像的就令人口角流涎。另外,在中藥行也時常看見購買四君、四物湯或八珍、十全大補湯等的人,想回家搭配獨門料理給孩子媳婦進補。然而,並非每一個人都適合這些藥方,需要考慮體質不同,另一方面也要參考節氣轉換與特性喔,今天就由 #黃玉芬中醫師 來告訴大家這些食補該注意的地方。

👩‍⚕ 「順應天時,就是最好的進補」
秋收冬藏,秋季屬燥,宜養陰益氣為主,可以服用百合、水梨、柿子、冬瓜、銀耳、菌類等,並維持雙腳與身體的保暖。此時如果服用大量前述的食物或藥補,反而會顯得滋膩而耗傷津液,出現更加煩躁、口乾口破等症狀。冬天藏精,盡量將身體精氣封藏起來以得到持續的滋養與化生,七情六慾、筋骨勞傷都不應過度,來年春天才能有足夠的體力💪與免疫力。因此,冬至後才適合食用上述藥膳,尤其台灣處在亞熱帶氣候區,建議一般族群要等到夠冷的時候再吃。反觀容易手腳冰冷、腰痠背痛、頻尿、尿淡的冰山一族,不僅在冬季可以視狀況進補,更可提前在春夏季陽氣充足時藉由服用食藥補或 #三伏貼 以及改變生活習慣來加強調理。

冬天進補建議以補腎藏精的方向著手,常見的藥材如:當歸、黃耆、黃精、熟地、骨碎補、杜仲、續斷、何首烏等。脾胃虛弱,容易腹瀉或脹氣的族群不建議服用,可改選用黨參、山藥、茯苓、白朮、乾薑、芡實或仿間可購買的四神湯、四君子湯等,先調整脾胃狀態才能改善吸收,將吃進身體的食物得到最佳效率的能量轉化。更嚴重如陽虛型族群,手腳總是冷吱吱🥶、頭暈頭重、容易疲勞,總是穿得比別人多的族群,可以考慮使用黃耆、黨參、熟地、當歸、丹參、桂枝、附子或十全等來溫通血脈。以上藥物配伍與劑量建議經專業中醫師診察後再行服用,不建議自行調配。

🥘 食療
養生觀念漸起,市面上出現越來越多藥膳相關的餐食,都有各自獨門配方,使用藥材的濃度雖不能與水煎藥或科學中藥相比擬,但仍有潛在風險,選擇時建議多注意組成。

麻油雞、麻油腰子、麻油麵線與薑母鴨等進補佳餚,均使用老薑炒香後搭配米酒為基底,為了好吃會再加入其他秘方,增加色、香、味。⚠除了平時容易長膿痘、流鼻血、嘴破、口臭、便秘、寒流來還能短袖短褲的燥熱體質不建議服用外,孕婦、產後惡露不止、五歲以下孩童、腎臟功能不佳、痛風與三高族群也都要嚴加注意。

😖 鬱症,吃補卻補不到
現代人工作生活壓力大,有口說不出,身心狀態不穩定,間接影響身體的氣機,形成中醫的「鬱症」。情緒積蓄在體內或是容易害怕、退縮、緊張讓陽氣躲在身體深處無法均勻敷佈到四肢,以致於手腳冰冷但口乾舌燥、心中苦悶、暗色痤瘡等。如果進補會讓身體越來越鬱悶,反而運動、解決壓力源或讓專業醫師治療才能有改善喔。

👍 運動輔助進補
進補美意本在讓身體補充能量、休養生息,為下一個四季做準備。因此,春夏秋季的保養也很重要,是延續成效的關鍵。進補頻率建議最多一週一次,其餘時間可用運動、改善作息輔助,使身體血液循環更好。

㊙〖冬季養生粥〗
虛寒性體質,成天手腳冰冷,腰痠冷痛的族群不仿可以試試看。
材料:山藥9克,枸杞9克、杜仲15克,米40克,黑木耳適量
做法:把藥材「杜仲」放入水中煮滾後去渣,取汁待用。加入枸杞與米及食材煮滾後加入藥汁,熬成喜歡的粥品濃度,最後再加入新鮮山藥即可食用。

#食補 #進補 #冬季養生 #飲食指引 #身體調理
#吃補禁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