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髒空氣是燥熱之邪,就該養陰潤燥、清肺解毒以治?中醫師這樣說】昌盛堂 施堯鈞醫師

【施堯鈞中醫師】空汙、霧霾越來越多,呼吸道疾病更為好發,中醫師如何內外因素綜合判斷,對症下藥

 

 

近年來空氣汙染的議題日漸嚴重,前陣子北京遭逢十年內最強沙塵暴,還被網友KUSO像是一夕之間穿越到了「北宋」⋯⋯。也因如此,「PM2.5」、「霧霾」、「紫爆」等氣象語彙,已經不為國人所陌生,面對空污危害環繞,中醫師在臨床上也多有呼吸道相關的病患,因此透過診察搭配觀察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,更能對症下藥。

 

 

PM為Particulate matter的簡寫,意即「懸浮微粒」,包括花粉、塵埃、過敏原、煤灰、油煙、香菸煙霧、燃燒廢棄物、或工業與汽機車排放等。依其粒徑大小介在小於等於10微米(≤10 µm)或2.5微米(≤2.5 µm)之間,分為「PM10」與「PM2.5」 。

 

 

前者可穿透鼻腔、咽喉由纖毛及黏液形成的物理屏障,進入較深的呼吸道,如氣管、支氣管等,容易造成「呼吸道過度敏感(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)」的一類族群,也就是過敏性鼻炎、氣喘,甚至是肺阻塞患者的急性發作,引發咳嗽、胸悶、喘促等症狀。而後者顆粒更小、具更強穿透力,可吸附毒害物質擴散至細支氣管、沉積在肺泡,形成慢性支氣管炎、支氣管炎纖維化等⋯使氣道結構發生改變。

 

 

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,PM10 與PM2.5會對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造成傷害

,導致氣喘、肺癌、心血管疾病、並提高這些慢性疾病的死亡風險——遑論更細小的懸浮微粒——PM0.1(≤0.1 µm,為奈米級懸浮微粒)甚至可以穿過肺泡微血管進入全身循環、影響其他器官,引起全身性發炎反應,增加腦部病變、血栓型中風、失智症等風險。

 

 

聽了這麼多可怕的空汙真相後,各位看倌或許會問:「中醫是否有應對方法?」,筆者日前在門診遇到一個案例。患者主訴最近一週覺得喉嚨時常「撓ㄋㄧㄠˊ撓ㄋㄧㄠˊ」想咳嗽,胸口悶重,一個晚上醒來好幾次,全身都不對勁。

 

 

『會不會跟最近的天氣有關?』五十多歲的阿姨語帶焦慮的問道。

 

 

仔細詢問之下,患者居住在容易被工業區排放廢氣所影響的區域,而上週氣象局指出:因東風吹拂,雖沒有受到北京沙塵暴的影響,但西半部處在背風面,風速減弱,汙染物累積,無法擴散。

 

 

乍聽之下,兩者之間或有一定的關聯性。而中醫師僅靠著傳統望色、聞聲、問症、切脈等四診,似乎無法斷定該名患者的症狀定是由空氣汙染所造成的。但捫心而論,不是所有的病症都有確定病因,甚至有可能是由多種原因導致,但中醫總能夠從蛛絲馬跡中找到規律,辨證施治,處方投藥。這就是中醫思維體系有趣的地方。

 

 

空汙引起的不適,不能全以清肺解毒來治?下一頁看看中醫師的更多解說

 


 

經方大家胡希恕老先生(1898-1984)在講述《傷寒論》六經八綱時提到:「外因是變化的條件,內因是變化的依據,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。」故中醫辨證論治的實質,是通過患病機體抗病的內在作用,出現一般規律反映的基礎上,講求一般疾病的通治方法。

 

 

簡單來說,不管外在什麼疾病種類刺激於機體,受限於機體的自然結構,勢所必然的出現對病鬥爭的固定方式——也就是凡病不逾表、裡、半表半裡的病位反應,以及陰、陽、寒、熱、虛、實六者病情的反應。此所以有六經八綱的一般規律反應。中醫的辨證施治,正是適應身體內在抗病機制的治療,因勢利導,故有原因的效驗。

 

 

經診療後,依據這位患者的主訴,綜合其舌診、脈診的反映,診斷為半表半裡證,依法給予和解少陽、瀉熱安神的方劑,佐以清燥潤肺、活血行氣、寬胸散結的藥物治療。

 

 

針對這種胸脅滿悶,心中煩,卻又有非由外感表證誘發的呼吸道症狀,筆者治療的想法亦化裁自胡希恕先生用以治療哮喘症的名方——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。胡老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,觀察到瘀血與氣滯是引起哮喘的主因。

若患者發作時,有胸悶、脅痛、汗出、咽乾、便乾等見症,且無表證、無痰飲為患,可視為少陽陽明合病兼夾瘀血,可以上述方證對應治之。

 

 

而瘀血、氣滯兩點,與上頭提到懸浮微粒沉積在支氣管,病理學下發現會造成組織慢性發炎、纖維化、氣道狹窄⋯等微觀結構改變,則有一定程度可相互闡發的地方。這也是中、西醫合參時饒富興味的地方。

 

 

行文至此,不難看出中醫十分重視外因(空污霾害)與內因(體質)之間的交互作用。雖然同一個地區、不分男女老少都一起呼吸著相同的空氣,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出現症狀,即便出現了也有不同症狀、證型的分別。也就是說,雖然一般認為空氣污染多屬燥熱之邪,但並非每個人都適合清肺解毒、養陰潤燥的方式來自己食療補養,當然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前述的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方證(千萬不要自己去抓藥來吃!)。

 

 

筆者建議高危險族群,如機車通勤族、行人、單車/慢跑族等,平時「物理性防護」不可少——如外出配戴口罩、遠離汙染源(如柴油車、烏賊車、二手菸)、進入室內洗手/洗臉與清潔鼻腔、適當關閉門窗並使用空氣淨機、非必要時減少戶外活動⋯⋯等。

 

 

至於孩童、老年人以及患有呼吸道、心血管疾病等敏感族群,若開始出現不適症狀,可尋求專業中醫師協助,將會根據不同的體質狀況給予對應的中醫藥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