濕、熱、痰、瘀才是毒!中醫「排毒」全攻略:吃對食物、按對穴位,告別慢性疲勞

作者:師大昌盛堂中醫診所 陳學莆中醫師 (https://reurl.cc/pYaq5Z)

 

 

「體內有毒」常被現代人掛在嘴邊,但究竟何謂「毒」?毒在中醫理論中,並非單純的化學物質,而是指人體臟腑功能失調後所累積的不良產物,可能表現為濕、熱、痰、瘀等病理狀態,可能反應在皮膚狀態、腸胃機能甚至慢性疲勞。若不及時調理,容易造成代謝緩慢、氣血不暢,進而引發各種健康問題。

 

 

<毒素怎麼來的?要怎麼避免?>

毒素的來源多樣,常見包括飲食、環境與作息失衡。其中,飲食是最直接的影響因素。以花生與堅果為例:

 

毒素來源:
這類食物若保存不當,容易受到黃麴黴菌污染,產生黃麴毒素。此毒素屬於強烈的致癌物,即使食物外觀未必出現發霉,也可能潛藏危險。
 
避免方式:
選購時應挑選新鮮產品,避免購買長期存放或來源不明的堅果類;開封後宜冷藏保存,並於短期內食用完畢。
 

其他常見的毒素來源像是二手煙、廚房油煙、裝潢材料釋放的甲醛等;潮濕環境,浴室、臥室的黴菌;塑膠容器使用可能釋放的塑化劑等。皆是造成體內負擔的重要因素。

 

 

<身體有沒有毒?中醫怎麼看?>

中醫理論中,所謂「毒」並非單一實體,而是以下幾種病理狀態的總稱:

  • 濕濁:脾胃運化失常,水液停聚,表現為身體沉重、舌苔厚膩。
  • 火熱:陰陽失衡,火熱內生,常見口渴、口臭、便秘。
  • 瘀血:血行不暢,氣機受阻,導致膚色暗沉、疼痛或經血不暢。
  • 痰濕互結:多見於代謝緩慢或體質肥胖者,表現為倦怠、胸悶、痰多。
  •  

因而出現各種症狀,包括疲倦、消化不良(包含便秘或腹瀉、打嗝或脹氣、矢氣多、口氣重)、皮膚問題(痤瘡、濕疹、皮膚晦暗、長斑)、情緒波動、水腫等。

因此,治療原則著重在健脾祛濕、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,使氣血津液得以正常運行。

 

 

<吃什麼幫助排毒?哪些食物要少吃?>

生活中有許多食物都能夠達到排毒的效果,下面舉出幾個不只是常見的食材同時也是中藥材的例子

  • 綠豆,清熱解毒,適合體內火氣偏盛者。
  • 牛蒡,除了可以去除身體的毒素,利於發汗、幫助排尿以及促進肝臟功能
  • 紫蘇,能解魚蟹毒,所以烹煮海鮮時,常會加入紫蘇。還能用於食魚蟹後引起的吐瀉腹痛。
 

而以下四大類食物則應該在生活中避免攝入過多,

  • 加工食品:泡麵、罐頭等,含過多色素、香料、不新鮮的油脂、糖分、防腐劑等食品添加劑等
  • 醃漬品:加入過多的鹽與糖,會讓體內累積較多代謝性毒素。
  • 油炸食品:油炸物易使人體產生過多自由基,對身體有害。
  • 紅肉:紅肉的油脂易使人體產生過多自由基;而添加亞硝酸鹽的紅肉加工品,如培根、香腸等,更容易致癌。
  •  

 

<按壓那些穴位可以促促進身體循環和代謝幫助排毒?>

曲池穴

位置:手肘輕輕彎曲時,手肘關節側面肌肉凸起最高的地方。

功效:與新陳代謝有密切關係,具清肺腸之熱及消炎作用,也是皮膚問題常用的穴位。

 

 

天樞穴

位置:位在肚臍兩側旁開約三指(2寸)

功效:透過促進腸道蠕動達到通調腸道,改善便秘和腹瀉的現象

 

築賓穴

位置:內踝尖上5寸,太溪與陰谷的連線上,腓腸肌肌腹內下方凹陷處。

功效:內部毒素有瘀血、痰濕、寒氣、食積、氣鬱、上火等,這些毒素都可以運用築賓穴祛除

 

 

<養成什麼樣的習慣可以幫助排毒?>

身體主要透過排汗、排尿與排便3大機制來排毒,因此確保這3項機能保持順暢運行就能達到無毒一身輕的狀態。

以排汗而言,建議適度的運動以及補充水分來增加排汗量。

排尿與排便的暢通可以透過飲食的調整來達成,例如:藉由蔬菜水果來攝取足夠的纖維素來幫助蠕動,促進排便。

而正常排尿頻率應在每天5~7次,如果是超過8次,或每次間隔沒有超過2小時,就可以視為「頻尿」,反而需要多加注意;不過隨著水份攝取的量不同,間隔與頻率同樣也會有所差異。

那麼良好的排便狀況,頻率則從一天三次到一週三次都算正常,糞便的顏色應該是淺褐色或褐色,並且呈現柔軟、長條狀。

 

 

「排毒」在中醫的觀點,並非追求快速或單一的方法,而是透過 飲食調養、穴位按摩與生活習慣 的長期積累,使臟腑功能恢復平衡。當氣血運行通暢、水濕代謝正常時,體內自有調節與清理的能力。真正的養生之道,不在於短期解方,而在於日常點滴的累積與堅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