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結構治療FAQ】一、基本概念與核心理論

Q1:什麼是「結構治療」?

結構治療是由台灣林兩傳醫師創立的一種中醫傷科療法,不只是手法,更是一套以立體結構網絡為基礎的診斷與治療系統。它是一種現代中醫傷科的徒手治療方法,強調從全身筋膜網絡視角出發,透過輕柔手法調整全身不平衡的筋膜張力,解除結構上的壓力點,恢復身體的正常功能,不只消除疼痛,更能解決身體內外許多的症狀。

 

 

Q2:結構治療的核心理念是什麼?

核心理念是「身體是一個整體」。局部的疼痛或功能障礙,往往是全身結構張力失衡的結果。治療的目標不是「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」,而是找到造成失衡的根本原因,導正身體結構,恢復平衡與和諧。

 

 

Q3:什麼是「結構」?

「結構」指從最外層的皮膚,透過筋膜、肌肉最後深入到骨骼,形成一個立體空間,而空間內的各種軟硬組織相互串聯維持張力的動態平衡。任何一個點的改變,都會影響整個結構的張力分佈。

 

 

Q4:為何稱為「立體網絡」?

因身體所有組織彼此交織,像網一般不可分割,牽一髮動全身。骨骼、筋膜、肌肉、皮膚皆相互連結,任何局部異常都會牽動整體系統。

 

 

Q5:它是以哪三個軸線為架構?

分為橫軸、縱軸及前後軸,是用以診斷與還原身體變異的基礎。

 

 

Q6:筋膜在結構治療中扮演什麼角色?

筋膜是一個遍佈全身的 3D 結締組織網絡,包覆並串連所有器官、肌肉、骨骼和神經。筋膜緊繃、沾黏或扭曲會造成身體張力失衡與疼痛,因此治療過程中身體深淺層的張力變化常常透過筋膜來達成。

 

Q7:結構治療和傳統中醫傷科(如:推拿、喬骨)有何不同?

最大的不同在於「暴力程度」與「治療思維」。傳統傷科常有大力量按壓、推揉肌肉或快速關節復位(喬骨),而結構治療強調「順勢而為」,手法非常輕柔,目的是引導結構回到正確的位置,而不是用外力強行改變,它更側重於整體的系統張力平衡而非單一關節的對位。

 

Q8:為何結構治療師常說「用手聽」?

「用手聽」是一個比喻,指的是醫師透過非常敏銳的觸感,去感知患者身體內在結構的張力走向、緊繃程度和細微的結構異常。這是一種診斷方式,醫師的手就像雷達,掃描並找出結構中不和諧的地方。

 

Q9:什麼是「張力平衡」?為什麼它如此重要?

一個健康的身體,全身的結構張力是均勻分佈、互相抗衡的,這就是「張力平衡」。當某處受傷或長期姿勢不良,會導致筋膜緊縮,拉扯整個結構,造成某些地方張力過大或不足。恢復系統張力平衡是結構治療的最終目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