腸躁症是現代常見的功能性腸道問題,
許多患者在壓力下容易腹瀉、脹氣或排便不規律。
但在結構醫學的觀點中,這些症狀往往不僅是腸胃功能失調,
而是身體張力結構出了問題——
骨盆、脊椎、橫膈與腸道間的牽引關係影響了自主神經與氣機運行。
林兩傳醫師的「身體立體結構網路」理論指出,
唯有恢復張力平衡,身體功能才能穩定運作。
本篇醫案即透過結構治療方式,
探討一位長年腸躁症患者在張力調整後的臨床變化與啟示。
⸻
一、基本資料
患者:張先生(62 歲)
主訴:自國中起即有腸躁症表現,以腹瀉為主,偶有便祕。
病程:逾四十年。壓力大時腹瀉加劇,一天可至五次以上,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與社交行動。
既往治療:曾求診多位醫師,服藥數十種,效果不持久。
⸻
二、治療方式:結構治療
採用結構治療為核心觀點,
透過針灸介入張力節點,重建身體張力平衡。
治療內容:
- 共進行 6 次治療,每次約 1 小時。
- 治療期間未服藥。
- 針灸部位依張力線分析,調整骨盆、腰椎、橫膈區域張力。
⸻
三、治療理論基礎
1️⃣ 張力平衡為核心:
人體是一個立體張力網路,骨骼、筋膜、臟腑透過張力維持穩定。
疾病往往源自張力失衡而非單一器官病變。
2️⃣ 針灸為主要介入工具:
針刺於結構節點以「還原張力」,恢復結構秩序與力學穩定。
3️⃣ 結構與功能互動:
張力平衡恢復後,神經、自律系統與腸胃功能自然協調,
達到氣機順暢、臟腑調和之效。
⸻
四、治療觀察與結果
- 治療後腸道敏感度明顯下降。
- 腹瀉頻率減少,腸胃活動趨於穩定。
- 自述「身體整體放鬆許多,生活品質明顯提升」。
- 醫師觀察:骨盆與橫膈張力回復對稱,氣機下行順暢。
⸻
五、臨床啟示
結構治療不僅著眼於腸胃本身,
而是從 身體張力結構的整體協調 出發。
腸躁症屬「功能性失衡」範疇,
與自律神經、橫膈呼吸節律、骨盆動力學密切相關。
透過結構針灸重新建立張力秩序,
可促使氣血流暢、臟腑協調、神經穩定,
讓身體恢復其自我調整能力。
⸻
六、總結
此案例顯示:
這位病人長期腸躁問題的核心,可能在於結構張力失衡導致的功能
#昌盛堂中醫 #張益安中醫師
#腸躁症 #功能性腸胃障礙 #腹瀉體質 #結構針灸 #張力治療 #中醫案例分享 #中醫結構觀點 #氣機調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