濕氣重總覺得身體黏黏沉沉?如何改善有撇步

梅雨季節來臨,氣候潮濕悶熱,許多人容易覺得身體沉重、提不起勁,甚至常常感到頭腦昏沉、精神不濟。這種情況,中醫認為與「濕氣」有關,尤其是「濕氣重」體質的人,在這樣的環境下,身體的不適感會更加明顯。

 


☁️ 濕氣從哪裡來?

中醫認為,「濕」是六淫邪氣之一,分為「外濕」與「內濕」兩種:

  • 外濕: 來自於環境中的濕氣,例如潮濕的天氣、淋雨、久居潮濕之地等,這些都會讓濕氣從外侵入人體。

  • 內濕: 則多與脾胃功能失調有關,飲食過於油膩、甜食、生冷食物過量,或是喝太多冷飲、久坐不動等,會讓身體代謝變差,濕氣滯留體內。

特別是在梅雨季節,當外濕環境加上內濕體質,濕氣容易困住脾胃,造成各種不適症狀。

 


你是「濕氣重」體質嗎?自我檢測一下:

以下這些症狀,若你中3項以上,就要特別注意體內是否已被濕氣困住:

  • 起床後覺得頭重、身體黏黏的

  • 容易疲倦、提不起勁

  • 食慾不振、腹脹、大便稀軟或有黏感

  • 容易口乾、口黏、口氣重

  • 舌苔厚膩、偏白或偏黃

  • 皮膚出油、易長痘

  • 女性有白帶多、黏稠的情況

 

祛濕有撇步:這樣吃最有效!

要改善濕氣重的狀況,首先要從「飲食」調整開始,以下幾種食材可以幫助祛濕健脾:

  • 薏仁、紅豆: 有助利水消腫、排除體內濕氣

  • 山藥、茯苓、白朮: 健脾化濕、增強脾胃功能

  • 藿香、佩蘭: 解暑化濕,幫助改善口黏、食慾差

可以煮成「薏仁紅豆水」、「茯苓白朮茶」、「藿香佩蘭茶」等來代替日常飲料,減少甜飲、冰品攝取,更能有效祛濕排濁!

 


這些食物會加重濕氣!請盡量避免:

  • 油炸、燒烤等油膩重口味食物

  • 糖分高的甜點、飲料

  • 生冷食物(如生魚片、冰沙、冷飲)

  • 牛奶、乳酪等濕性乳製品

 

中醫調理怎麼做?

根據不同體質與濕氣累積的情況,中醫會選擇適合的方劑來調理,例如:

  • 藿香正氣散:改善因外濕引起的腸胃不適、噁心、頭重

  • 平胃散:調整脾胃,改善脹氣、食慾不振

  • 五苓散:利水滲濕、適合水腫型濕氣體質

  • 參苓白朮散:健脾養胃,改善因脾虛導致的濕重疲倦

建議由專業中醫師辨證體質後開立處方,才更有效改善濕氣問題。

 

 


穴道按摩也能幫助排濕!

每日按壓以下穴位3~5分鐘,有助提升脾胃運化功能、促進氣血流通:

  • 足三里: 健脾補氣、增強消化功能

  • 陰陵泉: 利水消腫、排除體內濕氣

  • 脾俞: 健脾祛濕、調整腸胃

  • 豐隆穴: 去痰除濕、清腸利胃

 

日常生活這樣做,濕氣不上身!

  • 保持良好作息,睡眠充足

  • 定時運動出汗,促進代謝

  • 避免久坐、久躺、濕地久站

  • 穿著透氣、衣物濕了要快換

  • 保持腸道通暢,天天順暢排便

  • 攝取適量溫熱開水,幫助代謝

 

濕氣雖無形,但對身體的影響卻不容忽視。透過飲食調整、生活習慣改善,再搭配中醫調理與穴位按摩,就能幫助你驅濕排濁、找回清爽好體質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