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滿,緊接在穀雨之後,為夏季的第二個節氣,一般大約在每年國曆的5月20日附近。有著稻穀日漸飽滿並開始成熟結穗的意義。俗諺云:「小滿雨水相趕。」意指即將進入梅雨季節,要替農作物做好疏通、排水,避免因為較高的降雨量而造成農產損失。因此可以知道小滿的氣候條件已經趨向濕、熱。
這樣的情況下可能對以下三個層面容易有比較大的影響
濕熱的氣候條件下造成的腸胃道問題以及身體疲倦
容易引發各種皮膚問題,例如濕疹、蕁麻疹、香港腳等等
以冰冷飲品解渴、消暑而易傷脾胃
<濕氣過重在小滿節氣有哪些典型表現?如何從飲食進行調整?>
多雨造成的濕氣以及夏季高溫,兩個環境因素搭在一起,相對地容易出現所謂的「脾胃濕熱證」,代表的是「濕熱」蘊結脾胃,而脾胃功能失常所形成的證候。
主要表現會有:胃悶脹、食慾不佳、便便不成形且容易黏馬桶等腸胃道為主的問題,還會有身體疲倦、沉重感等,甚至部分民眾可能會出現如蕁麻疹、濕疹、香港腳等皮膚問題,女性則可能會有白帶較多的狀況 。
飲食方面,可以多攝取具健脾利濕功效的食材,像是著名的「四神湯」就是不錯的選擇。四神湯顧名思義是由四味藥材所組成–山藥、茯苓、芡實、蓮子。常見會以薏苡仁來代替芡實也具有類似的效用。組成藥物在 藥性上相對溫和,且都有補益脾胃的功能。
<滿節氣的養生,應該避免哪些食物或生活習慣?>
《黃帝內經》說:夏三月,宜夜臥早起。理當順應夏季日長夜短的規律,要注意睡眠時間充足並避免熬夜。因為白天氣溫增高,人體新陳代謝旺盛,整體消耗也大。故若是有熬夜習慣,造成人的生理機體和新陳代謝系統的紊亂,而產生容易內熱,就會出現便祕、口腔潰瘍、咽痛等陰虛上火的症狀。這時候適合吃帶有苦味的瓜果蔬菜清心火、除煩躁。但飲食仍不可過度生冷寒涼,避免陽氣受損使濕氣難以排出。
同時天氣熱、室內外溫差大,過度飲用冰冷的飲品、吹冷氣等消暑行為,容易造成熱氣無法宣洩,常見有包括汗流不出來、身體微微發熱、痠痛疲倦、噁心想吐、食欲不振、頭暈頭痛等等「陰暑」的症狀。
<在小滿時節,如何通過穴位按摩來改善身體不適?有哪些穴位值得關注?>
針對氣候特性對身體的影響,會著重在健脾胃、除濕氣,以及緩解因為氣候炎熱所帶來的情緒問題、皮膚癢疹推薦以下的穴位。
健脾胃祛濕核心穴位-主要在脾經、胃經上
- 足三里(胃經)–增強脾胃運化功能,促進濕氣代謝
位置:膝蓋外側凹陷處下3寸(約四橫指),脛骨前肌外緣 - 陰陵泉(脾經)–利水滲濕要穴,改善腹水腫與足三里,形成「祛濕黃金組合」
位置:小腿內側,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 - 豐隆(胃經)–化痰濕要穴,針對頭昏重、痰多黏稠
位置:外踝尖上8寸,脛骨前肌外緣 - 調節濕熱、情緒問題穴位-主要在肝經、心經上
- 太衝(肝經)-疏肝理氣,緩解煩躁易怒
位置:足背第1-2蹠骨結合部前方凹陷,沿蹠骨間隙向足尖方向推按 - 內關(心包經)-寧心安神,改善胸悶、心悸
位置:前臂掌側,腕橫紋上2寸,兩筋之間
濕熱型皮膚癢疹穴位
- 曲池(大腸經)-清熱解毒,舒緩全身性皮膚搔癢
位置:肘橫紋外側端,屈肘時凹陷處。可配合拍打肘窩至局部泛紅做為加強。 - 血海(脾經)-調血祛風,針對濕疹、蕁麻疹
位置:膝蓋內側,髕骨內上緣2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