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結構治療FAQ】三、治療過程與還原原理

Q13:治療時如何「還原」結構?

採系統性還原,透過牽引整個身體網絡,使紊亂重新回復平衡,而非僅調整單一位置。


Q14:何謂「導引式還原」?

調整沿軸線旋轉方向與角度,牽引系統回位,手法需引導被操作者的動作,層層解開系統張力。


Q15:結構治療科醫師如何診斷問題的根源?

醫師透過徒手檢查,請患者站立或坐下,用手輕輕接觸身體不同部位,感受整個結構的張力分佈,追尋張力的源頭。有時候膝蓋痛的根源可能在骨盆或腳踝。


Q16:針法在結構治療中的作用?

可用細針引導身體各層次間的張力分布,搭配手法調整,引導結構還原。


Q17:有哪些替代工具?

對怕針者可使用湯匙、扣診槌等器材處理。


Q18:治療過程會痛嗎?

結構治療手法普遍溫和甚至放鬆,處理深層或陳舊沾黏時可能有輕微痠脹感,但非疼痛。


Q19:一次治療大概需要多久時間?

取決於個人狀況的複雜程度。一般來說,初次評估與治療可能會需要較長的時間,由簡到繁10分鐘到1小時不等。後續的治療通常也會在這個時間範圍內。


Q20:治療時需要脫衣服嗎?

建議穿寬鬆、有彈性衣物,一般不需完全脫衣。


Q21:為什麼治療部位常不是疼痛部位?

這是結構治療「治本」的體現。例如,您可能因為下背痛而來,但醫師經過評估,發現是腳踝的軸線歪斜導致骨盆錯亂,進而拉扯到下背的肌肉筋膜。因此會花很多時間處理您的腳踝和骨盆,當根源問題解除後,下背的疼痛自然會得到解除。


Q22:治療後身體通常有什麼反應?

治療後,由於身體結構正在重新適應平衡狀態,可能會出現一些暫時性的反應,例如:

      感到非常放鬆、想睡。

      治療部位或身體其他部位出現輕微的痠楚感(類似運動後的感覺)。

      感覺身體「怪怪的」,因為舊有的錯誤張力模式被改變了。 這些通常在1-3天內會自然消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