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九月,藝人黃鴻升傳出因「主動脈剝離」搶救失敗而離世的消息,演藝界無不為之哀慟。當以為年輕就是本錢,忽略身體的微細變化時,主動脈剝離很有可能已經悄悄找上門。
主動脈剝離經常來得又快又急,根據2010年IRAD的研究顯示,儘管現行有先進的手術與藥物治療介入,主動脈剝離死亡率仍高達20-30%。台灣年發生率約為十萬分之五到十萬分之十,好發於50-70歲及高血壓風險族群,40歲以下也有1%的發生率。
當主動脈血管壁損傷,被破壞的內膜組織便會讓部分血液滲入,使得主動脈出現兩個空間,本來且血管壁完整的通道—真腔,及血管壁受損後形成的空腔—假腔。留置在假腔的血液無法回歸身體正常血液循環,周邊器官容易失去血流供養而缺氧。主動脈剝離患者中有80-90%都有高血壓病史,也是唯一可追蹤與控制的因子。其他家族遺傳性疾病如馬凡氏症候群、透納氏症,血管炎及主動脈手術史等等則佔少數。
根據主動脈剝離的部位不同,臨床表現症狀也不同。典型以「撕裂性般劇烈胸痛或背痛」表現,但也有病人主訴腰痛、腹痛、胸悶、喘、頭暈、雙側手臂血壓不一等症狀最終檢查結果也是主動脈剝離,容易延誤病情。
<熬夜配宵夜,運動等有空再說?>
現代人生活壓力大,沒時間運動,飲食過鹹過甜、作息失常、肥胖等都是高血壓的高危險群。全球每四個人就有一位有高血壓,根據衛福部統計,台灣18-40歲的高血壓盛行率約4.5%,全台約有35-36萬人,而且竟高達六成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,在在說明並非年輕就不會有血壓問題。若時常頭痛、頭暈、耳鳴、雙手麻木、頸部僵硬、眼白出血、臉色泛紅等症狀,高血壓很可能已經纏上你了。然而,部分高血壓並不會有明顯症狀表現,因此定期追蹤血壓非常重要。此外,糖尿病、高血脂也是潛在危險因子,可能引起粥狀動脈硬化,血管失去彈性,因此如有以上病史,須定期追蹤,並嚴格控制。當明顯胸悶、胸痛發生時,立即到醫院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
<中醫什麼時候能幫上忙?>
為了降低主動脈剝離的機率,保持健康狀態穩定是中醫努力的方向。罹患三高風險或使用西藥控制效果不佳、長期身心壓力大、睡眠品質不良、體型肥胖或過瘦的族群,都可以考慮中醫輔助調理,供給所需的後備能源,讓身體能在不過度消耗下慢慢修復。
高血壓、高血脂、糖尿病等慢性病,透過合格中醫師診斷分清陰陽虛實、痰濕瘀鬱火等,以提供適合的中藥調理,必要時也可以搭配針灸調度經絡氣血。長期處在高壓生活中,睡眠障礙成為多數人困擾的問題,不論藥物或針灸治療,如能將引起失眠的源頭解除,便能安定心神,不僅能睡還能睡好睡飽。尋求中醫輔助治療時,建議將疾病史及用藥史告知醫師,以免部分藥物產生交互作用,影響藥效。
<存蓄健康防老>
近年來,許多人提倡低醣、低鹽、低卡路里、足量蛋白質飲食,與傳統食材及料理方式大相徑庭,聽起來似乎不太美味,卻是身體最佳的營養補充來源。凡是過鹹、味道濃厚的料理、醃漬食品,因含鈉量偏高,容易加重腎臟負擔。麵包、糕餅甜點、勾芡、糊狀或油炸的料理,澱粉含量偏高,預防血糖波動。
體重過重者比BMI值正常者多出2~6倍罹患高血壓風險,飲食體重控制與養成正確運動習慣也非常重要。近期健身風氣盛行,許多人以為阻力訓練過後就會成為猛男辣妹,但如無適當運動規劃,及斟酌攝取的營養素比例,體脂肪反而會逆勢生長。而間歇性斷食風潮盛行,許多民眾誤以為在進食時間內,可以肆無忌憚進食,結果本末倒置,產生反效果。
水分的攝取也很重要,尤其夏天出汗多時流失甚快,血液濃度變高,勿待口渴才大量補水,應該養成規則飲水的習慣。
如能慢慢調整工作、生活、飲食與運動同時共存的步調,搭配適度放鬆的情緒,即使被確診慢性病,仍能與之和平共處,降低併發症之產生。
本文發表於:https://reurl.cc/XeYOp0